王某,社区戒毒人员,平时积极配合社工的各项工作,尿检也能按规定要求完成,有稳定的工作,虽然不住在本辖区,不主动和社工联系,但是每月社工电话能联系上他,他也能够响应社工的请求。在社工眼里,这样的服务对象简直超级省心,比起那些不怎么配合、需要社工反复沟通提醒的对象,几乎就是一个天一个地。然而,前不久他却因为复吸被处强制隔离戒毒两年。
一、不省心的“省心”型对象
我们在帮教工作之中,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服务对象:他们没有什么生活压力、不麻烦社工申请各类补助,在执行社戒社康协议期间,尿检也从不拖延和迟到,有了问题自己会第一时间解决,基本不与社工主动联系,但是社工打电话给他或者联系他,他也不会拒绝和逃避。对于社工的关心和提问一般会回答挺好的,用含糊的词汇搪塞过去。这样的对象,我个人会将他们称为“省心型”服务对象,而往往这样的省心型服务对象,却有着极高的复吸率。
往往到了这个时候,我们还很困惑,怎么他/她就被强戒了?平时表现不是很好吗?原来所谓的“好”表现只是流于表面,那些深层次的问题都被掩盖了起来,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暴露,最终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。
二、揭开外表“省心”的假象
直到那些“省心”型对象被公安机关处理,乃至被强戒,我们回过头审视帮教中的得失之时,往往才会发现,原来这些对象被掩盖住的深层次问题会有如此之多。相比那些需要反复提醒、不怎么听从帮教的对象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那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我们日常帮教中的疏忽和遗漏呢?我个人认为无非是以下两种情况:
1、社工被外表的假象所迷惑,简化了工作程序。
社工的时间也是有限的,每一名社工手中都负责超过不止二十个服务对象,在这其中,有乐意接受帮教的、有反感拒绝帮教的,当一个对象配合我们的工作,积极完成每月的尿检,随时可以联系到他,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在他身上花费大量精力呢?为何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那些不怎么接受帮教,对社戒社康协议仍然有抵触情绪的对象身上呢?这恐怕是大多数社工的真实想法。
当我们被这些“省心”型对象的外表所迷惑,认为他们能够执行协议所规定的各项工作、配合帮教之时,无形中也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惯性思维,不自觉的将他们的风险等级自动降低,随之简化了相应的工作程序,从而忽视了那些埋藏在对象内心的那些真正隐患。
2、对象“无欲无求”,社工很难进行介入
类似的“省心”型对象,他们几乎很少主动和社工联系,也从来几乎不会开口像我们求助,当我们在访谈中希望了解对象最近的动态及是否面临困难之时,他们也顶多笑笑,婉拒了社工的好意。这也会让我们在帮教中感到棘手和困惑,感到自己很难展开相应的工作。因此而逐渐简化了与之对应的各类工作程序。
“省心”型对象的佛系行为,客观上增加了我们工作难度。人都是有惰性的,当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,当前进之路遇到阻碍和荆棘,人们往往会放弃艰难前行的步伐,我们也从此失去了进一步探究他们内心深处的机会。他们真的是“无欲无求”?他们真的没有困难吗?我们都不知道,只是凭借过往经验和对象的一面之词所做出的判断而已。
三、运用合理策略打破“省心”的外表
那么,在为这样的服务对象展开帮教时,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?在我看来,我们需要在以下二个方面做到更好:
1、在开展帮教之前做一次全面深入的资料收集和情况预估
所有针对性的帮教计划和介入策略,都是建立在详实完善的资料收集和预估之上。详实的资料收集可以让我们全面了解对象的背景、经历以及生活状况、完善的预估可以指导我们下一阶段具体帮教计划的制定。而这些也是我们深入对象内心,了解他们内心真实想法以及潜藏隐患的关键。切不可因为对象表面上的配合而忽视了这些基本却极为重要的东西。不可否认“省心”型对象中确实会有那些高度自律、不需要社工担心、有强烈戒毒信念的人,但这类对象的确定,需要我们更为严谨的调查和核实,万不可主观臆断。
2、在日常访谈中挖掘对象的“痛点”
“省心”型对象表面上的“无欲无求”,其实都不是真实的。很多时候,他们只是不想让社工知道。在与这类对象进行访谈时,要适当注意访谈技巧,从细节处发掘对象的“痛点”,勾起对象交流的欲望。每一个人都会在生活中、工作中遇到不同的问题,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圆满解决。社工可以运用社会学、心理学技巧激发对象内心的兴趣,鼓励对象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心事。不可否认在一开始会很难,但是我们不应该放弃,每一次的失败都是未来成功的积累。当对象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热情,我相信,他们最终一定会敞开自己的心扉的。